4月1日起,《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正式施行。以後,不合規範的網絡語言將不能出現在政府的紅頭文件和教科書中,比如“屌絲”“高大上”“白富美”“喜大普奔”等。(3月25日《河南商報》)
  就像上海市在2011年禁止在高考語文中使用網絡詞語一樣,河南省此番禁止在政府公文和教科書中使用不合規範的網絡語言也激起了輿論的反彈,不少網友認為,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存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不可迴避的新潮流,已經被很多人接受和使用,甚至連一些主流媒體都使用了個別網絡詞語。在公文或教科書中禁用網絡語言是逆潮流而動,保守,不通情理。
  筆者以為,這種質疑聲、反對聲並不理性。誠然,網絡用語很時髦,很流行,但政府行文和教師授課不是網絡聊天,公文和教科書的語言應該標準、規範、嚴肅、清晰,而網絡用語大都非常隨意,沒有什麼規矩可言,有的非常模糊,存有歧義,有的則含有不健康的信息,讓這樣的網絡用語進入公文或教科書是不合適的。
  誠然,語言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語言需要不斷的發展完善,吐故納新,官方語言、書面語言對網絡語言不應該絕對排斥。但是,把網絡語言“扶正”應該嚴謹,應該順應語言發展的規律,應該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網絡語言要表達清晰、能與正規語言自然地融合銜接、被廣泛使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穩定性,且不能對正規語言形成破壞,不能造成混淆,誤導公眾。除極少數網絡語言符合要求外——如“曬”“給力”“雷人”等,絕大多數網絡語言都在這個底線之下。網絡語言的主要問題就是壽命太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來也一陣風,去也一陣風,長的或許能夠各領風騷三五年,短的只能各領風騷三五月甚至三五天。把穩定性很差的網絡語言納入官方用語或書面用語的範疇有操之過急、盲目跟風之嫌,是一種不科學、不負責任的態度。
  網絡語言泥沙俱下,多有糟粕,而主流語言的發展需要大浪淘沙,去偽存真,在主流語言和網絡語言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過程中,給主流語言設個吸納網絡語言的門檻或者觀察期,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李英鋒  (原標題:政府行文和教師授課不是網絡聊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07csmt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